![]() ![]() |
||||||||||||||||
共 同 研 究 室 電 子 報 第三十二期 AUG.10.2016 |
||||||||||||||||
本期目錄 下期主題
Digital PCR簡介
快速連結
|
致力於學術科學研究的您是否有時會對自己的研究數據缺乏信心?或是有著實驗數據無法重複的困擾? 甚至懷疑儀器的精準度? 本期將繼續探討學術研究需要注意的品質管理,尤其是科學儀器採購時應該注意要點,藉以增加實驗的再現性及精準度。另外下一期電子報將介紹Digital PCR,有儀器需求的同仁請密切注意下期的電子報喔!並竭誠歡迎您訂閱共同研究室電子報以收取儀器介紹、研究新知、與每月訓練課程資訊。更歡迎您與我們聯絡,給予我們建議與鼓勵。
醫學研究部將於8/22(星期一)下午5:00到6:30假醫學院202講堂舉辦『他山之石系列演講-傑出研究人員經驗分享與座談』座談會,台大研發長暨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李芳仁教授分享從事研究工作與申請計畫的經驗,並將簡介分子醫學所的研究團隊與專長,以協助本院年輕醫事人員發展研究生涯。歡迎踴躍報名參加。另共同研究室的線上預約系統本月新增第六共研高速冷凍離心機預約系統,歡迎大家多多利用共研儀器資源,感謝您的耐心等待。本月份「臺大醫學校區學術演講及研討會公告平台」尚公告多場精彩演講及課程,歡迎同仁查詢利用,並踴躍申請帳號發佈訊息。希望我們所提供的設備對您的研究有所助益,服務品質也令您滿意,為了共研長期的經營運作,請您於發表文章時惠予致謝共同研究室,作為服務成效評鑑之用。 醫學研究部 袁惠萍 小姐 An Inconvenient Truth 還記得2014年日本研究者小保方晴子的STAP研究嗎? 在去年的Nature有一篇文章討論STAP事件,提及STAP 細胞的實驗數據無法被其他研究團隊重複的可能。其他團隊發現這株STAP細胞與保存於自己實驗室的胚胎幹細胞基因鑑定結果是一樣的。可能是最初小保方晴子的樣品中已經混入幹細胞,而非研究者所說由體細胞轉變而成(1)。事實上這並非唯一案例,只是STAP的研究較引人注意。科學界近幾年一直提出生物醫學研究結果重複性不佳的情況,這也成為持續待解決的難題(2)。 2014年底,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舉辦了工作坊,討論再現性(Reproducibility)的問題,並要求Preclinical Research投稿的數據結果須符合一套原則與指引(3),這樣的共識被30多位著名期刊的編輯背書(4)。在去年,Nature 等期刊沿用同樣的想法(Good Reporting Standards)要求作者投稿時,必須完成檢核表(5),其中作者必須提供完整的細胞株、動物、抗體、使用的溶劑資料與期刊內圖表所採用的統計方法。探究其中的仔細程度,以圖片來說,必須提供該圖實驗組別的樣本數、當中的生物重複和技術重複數(technical or biological replicates)、統計方法選擇、Error bar的定義等,以確保實驗結果的真實性。類似的策略也在其他期刊實施,例如共同研究室電子報第25期介紹的MIQE Guideline,就是期刊Clinical Chemistry要求投稿者須符合某些實驗方法指引,必需附上MIQE checklist。延伸閱讀Reporting Life Sciences Research(5) 科學家都了解NIH的新政策立意良好,但還是引起部分學界人士的反彈。FASEB協會(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會長代表超過12萬會員寫了一封信給NIH,表示這樣的政策太倉促,需要時間準備。並且這樣單一的指引無法適合於所有的生醫研究,同時也增加研究人員的工作負擔。在缺乏品管的文化下,不意外學界會有如此反對的聲浪,要推行新的政策,必須要經歷一段時間的磨合和討論。目前NIH的指引大多著墨於數據報告(reporting),其實就是品管活動中的「紀錄」,而其他的特殊要求,例如:是否有鑑定使用的細胞株(cell authentication )、抗體確效(antibody validation)和動物分組(blind and random)的方式,則陸續在科學界宣導。 順應這個趨勢,對於目前在生醫領域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也許可以先看看指引的內容,對照目前實驗記錄本上缺少的資料,同時定期審視(check)資料的完整性和正確性,且由另一個人(非紀錄者)來審視紀錄本是否能了解內容。畢竟實驗室人員是流動的,實驗記錄將做為未來研究的傳承,所以紀錄本上的內容必須可以充分被理解。此外,善用手機攝影功能,拍攝影片也可做為是紀錄的方式喔! 製造業需要藉由品管品保來確保產品的品質和製造過程,若無法控制製程,會導致瑕疵品或良率低。而以實驗室而言,需要執行品管大多屬於檢驗實驗室,例如醫學檢驗實驗室(ISO 15189)。因為後續的檢驗報告會影響醫囑,所以檢驗報告的準確性可能影響到病人後續的健康狀況。執行品管活動也是主要控管風險的方式,控制可能發生錯誤的因素,並可預測發生失誤的機率。
表一在基礎研究與臨床檢驗兩者間的性質和差異。 在臨床檢驗中,要求測試方法的準確度和精確度,並藉由使用參考物質(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讓量測值可追溯至國際標準的量測單位,也參與實驗室間的能力測試(proficiency test),而基礎研究(本文討論對象為研究型實驗室)大部分是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假設,通常只有對照組和實驗組比較,若統計上有顯著差異,便可支持提出來的假設。因此,大部分的研究人員注重於後續統計檢定的p值,但有時會忽略流程中也需要控制(control)的細節,例如環境、人為因素、材料、儀器等產生的系統性偏差(systemic error),而造成下一次實驗無法重複或是論文結果無法被其他實驗室重複的風險,所浪費的不僅僅是金錢、時間,還造成精神層面上的挫折。雖然研究型實驗室無須比照檢驗型實驗室通過認證,要達到如同檢驗實驗室的規模,似乎太理想化也不符合實際,但是仍鼓勵研究型實驗室採自願(voluntary)的方式,主動檢視實驗流程需要控制的因子,進而控管實驗品質。 Nature在今年一月份的文章--How quality control could save your science?您是否可在圖一,找出任何影響實驗的可能因素?
圖一找找看,那些操作/設備有問題? 答案請見延伸閱讀(6)。 以實驗流程來看,人、環境、材料、設備、方法、紀錄、統計方法是主要影響實驗品質的因素,以下舉例需要控制的因素:
必須在實驗計畫時,事先確認這些因子,並思考如何控制,後續才能維持實驗數據的品質。 實驗流程中的設備主要涵蓋硬體設施和儀器,而儀器是實驗室中最重要的工具,我們期望實驗室的儀器是穩定且準確的,但隨著時間儀器的零件狀況不如以前,儀器量測的系統性偏差(systemic error)可能加大整體偏差(total error),而影響數據的品質。那究竟我們可以如何來控管這個要素?以下本電子報將主要介紹儀器的管理。 儀器管理的眉眉角角 大多的藥廠分析實驗室會參考美國藥典USP中Analytical Instrument Qualification(1058)章節討論分析儀器確效(7)。在此先瞭解細節,再以研究型實驗室的角度,考慮當我們進行儀器採購時,可能要注意的部分。為幫助了解概念,表二用生活中採購電視機的例子作為範例。
圖二建立品質數據的四大要素(UPS 1058 Analytical Instrument Qualification)。 要產生值得信賴並且一致的實驗數據,金字塔這四個因素非常的重要(圖二)。最底層的Analytical instrument qualification (AIQ)是最基本的部分,由四個活動所組成,分別是Design Qualification, Installation Qualification, Operation Qualification, 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在與供應商交涉的經驗中,並不是大家都了解4Q (大部分都是3Q),有時甚至會得到研究型實驗室無須認證這樣的回覆,但是忽略了這四項,可能導致儀器後續的問題,所以我們來了解所謂4Q的含意:
為幫助了解概念,表二用生活中採購電視機的例子作為範例,介紹4Q的時機和活動:
表二修改自美國藥典USP(1058) Analytical Instrument Qualification(箭頭表示兩邊皆可發生)。 總之,以上的解釋說明確效測試的活動。某些驗證參數需透過第三方單位出具結果,而衍生費用,通常使用者須評量研究嚴謹度,最好於出貨前與廠商討論如何證明或請對方提供安裝測試、出廠證明、儀器性能測試等。最後,再配合使用者端可準備實際待測的樣本上機,以證明該儀器可達到量測的目的,以完成驗收。後續儀器每年或固定週期須校正或保養,以確保效能。若實驗室沒有經費執行校正等維護活動,將難以保證數年後的儀器與安裝時的性能一致,遑論想要在同一台儀器上重複先前的實驗數據。 如遵循院方採購和驗收流程,大部分院內儀器採購皆可達到預期的儀器功能目的。但部分實驗室並非每年皆有購買儀器的需求,若因研究人員流動經驗不足,有時可能無法掌握驗收條件,在此附上儀器採購簡單檢核表,提供給一般生醫研究室自行採購儀器時參考。 儀器購置後的後續維持,主要有幾項建議:
在圖二的金字塔第三層分析方法確效(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有時候會使用試劑(kit)或購買原料自行配置溶液。通常我們會借助不同濃度的標準品製作Standard curve或Calibration curve,以建立儀器反應和特定物質濃度的關係曲線(例如ELISA reader O.D. vs 濃度),後續再由該曲線,以內差法推估樣品的濃度。 在檢驗實驗室,除了確認該曲線的R平方值、量測範圍(range)、量測極限(LOD&LOQ)等參數之外,因為講求量測準確和精確度,還會藉由認證過的參考物質(certificated reference material)在量測過程中當品管確認(Quality Check),也就是圖二的第一、二層。藉由建立控制圖(Control Chart)來追蹤該標準品測量值(如圖三;8),以了解整個系統在後續的試驗,包含儀器、方法、材料等的穩定度。
圖三控制圖(Control Chart) 測試同一物質的量測結果之數值應為常態分佈(如左邊的%信賴區間和標準差的關係),藉由用該物質來監控批次與批次間的穩定性,設定Control chart上下方控制極限(Upper Control/ Lower Control),監控數值的變化或趨勢(藍點),以判別整個實驗流程的穩定性(8)。 以研究型實驗室而言,量測方法大多也會建立標準曲線(Standard curve),通常期望曲線的R值>0.995,對於其他參數較為忽略。大部分的研究,只看現象或比較趨勢來解釋研究的假設,所以量測的偏差值(bias)較不注重,反而重視精準度(precision)。但我們仍然須留意不同的測試方法敏感度和專一性都不一樣,也會影響到想要觀察的現象,也因此採用不同的測試方法可能無法觀察到與其他論文相同的結果。 仍然建議使用適當的正控制組樣本(Positive Control)作為internal control sample以確認測試的方法穩定性。實驗室會自行製備大量控制樣本(In house material),並將它分裝冷凍於低溫冰箱,做實驗時再與欲量測的樣本同步一起處理,通常預期該樣本會有正反應,以確認整體實驗的有效性。但因為這個正控制樣本的特性不像參考物質(certificated reference material)這樣的穩定,因此用自製正控制樣本所建立的Control chart,用來追蹤長期量測的穩定性就不適合。若是有品質穩定的參考物質,則可追蹤整個實驗系統,但成本太高。因此,研究型實驗室仍仰賴定期儀器的校正保養和試劑的效期,才能追蹤、控制整體量測的一致性和數據再現性。延伸閱讀--Control chart在ELISA的品管應用請參考文獻(9)。 優良的實驗室除專業技術能力外也需要行政、研發管理及品質管理系統,因此儘可能要求符合實驗室國際標準要求例如: ISO 17025、ISO 15189、GLP等(10、11、12),甚至申請實驗室認證。對於生醫研究實驗室尚未類似的標準,但也因應NIH的新措施,我們將持續與大家分享研究品管的概念,如果有任何問題或想索取文件電子檔(提供自行編輯),歡迎來信第七共同研究室袁惠萍小姐討論或索取。 參考資料:
1.David
Cyranoski. Failed replications put STAP stem-cell claims to
rest. Nature News.Sep 23, 2015. 儀器訓練課程:課程網路報名
研究新知課程:課程網路報名
歡迎您訂閱共同研究室電子報以收取儀器訓練與研究新知課程講習相關資訊 。 |
|||||||||||||||
第三十二期 AUG.10.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