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究部(Department of Medical Research)
 

共 同 研 究 室 電 子 報   

第二十三期 NOV.10.2015

本期目錄

主編的話

核心研究服務公告

黴漿菌偵測簡介

共同研究室貴重儀器訓練暨新知課程

下期主題

細胞週期分析
  

快速連結

臺大醫院

醫學研究部

前期電子報

我要訂閱電子報

聯絡我們

 

主編的話

第九共同研究室新增黴漿菌(Mycoplasma檢測服務,本期電子報介紹黴漿菌檢測方法,讓讀者初步了解何謂黴漿菌,並比較三種檢測方式。下期電子報將介紹細胞週期分析,敬請密切注意!並竭誠歡迎您訂閱共同研究室電子報收取儀器介紹、研究新知、與每月訓練課程資訊。更歡迎您與我們聯絡,給予我們建議與鼓勵。


核心研究服務公告

共同研究室公用儀器服務--LPS基質比色法自動測試儀、程式降溫處理系統及細胞環境污染偵測系統(黴漿菌快速冷光偵測法)之預約系統已於1012日正式開放,儀器介紹與預約規定請見第九共研儀器預約網頁。歡迎儀器使用者至共同研究室核心設施暨共用儀器預約系統申請帳號,儀器管理人審核資格通過後,即可開始預約。敬請舊雨新知多多利用!共研其他儀器設施之網路預約系統陸續建置中,感謝您的耐心等待。另本月份臺大醫學校區學術演講及研討會公告平台尚公告多場精彩演講及課程,歡迎同仁查詢利用,並踴躍申請帳號發佈訊息。希望我們所提供的設備對您的研究有所助益,服務品質也令您滿意,為了共研長期的經營運作,請您於發表文章時惠予致謝共同研究室,作為服務成效評鑑之用。
 
                                        
 TOP                    


黴漿菌偵測簡介                    

前言

黴漿菌是一種能夠自我複製的最小的原核微生物,屬厚壁菌門柔膜菌綱,但和其他細菌不同的是它們沒有細胞壁,所以細胞形態不固定,可以有多種變化,且也可以在培養基上形成極小的菌落。由於不具細胞壁,許多常見的抗生素,如盤尼西林或β-內醯胺類抗生素對黴漿菌是無效的。

黴漿菌是細胞培養常見且棘手的汙染,發生率高,不易以肉眼發覺,且難以清除。受到感染的細胞不會呈現死亡或其他視覺可辨別的跡象,但確確實實會影響細胞的生長狀況,進而影響實驗結果或生物製程的產出,因此在進行細胞培養時,定期監控黴漿菌汙染是必須執行的計畫。一般傳統的黴漿菌偵測法粗略分為三種: 細胞培養法、PCR檢測法以及冷光偵測法,其原理與操作方法說明如下:

黴漿菌偵測方法

(一)、黴漿菌細胞培養法:

(1)操作原理:

將黴漿菌培養於專用培養基中,觀察菌落之生成。目前此方法最為直接靈敏,亦是用來評估其他新偵測方法之標準步驟之一。缺點則為培養時間長,須3~5星期才能判斷,且有些黴漿菌不易在目前現有配方之培養基中培養出來(例如 M. hyorhinis)

(2)、測試時間:

黴漿菌生長速度較慢,所以除了接種於mycoplasma agar plate外,亦同時接種於液體培養基增殖一週及二週後,取樣轉殖至agar plate培養至少3星期後,才可斷定是否有黴漿菌污染,所以整個測試需五個星期才能得到結果。

(3)、結果判讀:

典型之黴漿菌菌落外型似荷包蛋(fried egg-like),為圓形無色之細小透明菌落,可藉100倍放大倍率之顯微鏡觀察。若要區分是否為由細胞樣品中其他污染源所形成外型相近的菌落,可將其自agar plate上切下,重新培養於液體培養基中,培養一星期後再種入agar plate,觀察菌落之形成;或將其自agar plate上切下,重新以其他黴漿菌測試方法檢測〈例如DNA螢光染色或PCR方法〉。若有非荷包蛋型之菌落出現,則需與其他黴漿菌測試方法比對〈例如DNA螢光染色或PCR方法〉,再判定測試結果。

(二)、PCR檢測法:

(1)原理:

利用具專一性之primers,經由PCR反應來複製mycoplasma DNA。所用之primers來自mycoplasmaconserved 16S-23S rRNA序列,由於此段spacer序列依mycoplsma種類不同而不同,因此可依所複製之DNA大小及其restriction fragment大小差異來作偵測與鑑定。

(2)優點:

  1. 靈敏度高(0.1~1.6 CFU/5 ul sample)且快速(一天)

  2. 可偵測不易培養之mycoplasma (例如 M. hyorhinis)

  3. 不需額外培養mycoplasma作為正反應對照組,避免可能之污染。

(3)缺點:

因反應靈敏易發生偽陽性,故此方法尚在評估中,其結果僅作為參考和內部品管使用。

(三)、黴漿菌快速冷光偵測法

黴漿菌快速偵測試劑是偵測黴漿菌的代謝酵素活性,這些酵素存在於六種主要造成細胞培養的黴漿菌,並且也廣泛存在於180種黴漿菌株,但不存在於真核細胞。利用偵測酵素的存在與否,可以提供高敏感度的快速篩選流程,偵測樣品中的低濃度的黴漿菌。

(1)試驗原理:

活的黴漿菌溶離後,內部酵素會與試劑基質產生反應,催化酵素中的ADP變成ATP。因此藉由測量樣品加入試劑前後ATP的濃度,計算比值就可以獲得黴漿菌存在或不存在的測試指標。如果沒有黴漿菌的存在,冷光讀值不會增加,否則便會有更高的光量表現,請見下圖。

(2)優點:

比對黴漿菌快速冷光偵測法與傳統的測試方法,前者有一致性的準確度,優於PCR測試方法(見表一),且偵測時間僅約需20分鐘時間。目前已測試過柔膜細菌綱(Mollicutes)裡的44mollicutes(內含6種最常見的細胞培養汙染菌株),分別來自人類、牛、豬、羊、犬、鼠科、鳥類、昆蟲和植物,黴漿菌快速偵測試劑都可以檢查出黴漿菌的感染。

三、第九共研單試管冷光儀簡介

單試管冷光儀可用於測試生物性及化學性冷光,內建黴漿菌測試試驗專用模組,並可以用於其他冷光條件的試驗,例如細胞增生、毒性試驗,或是報導基因(Reporter Gene)冷光試驗。

(一)使用特性:

  1. 內建兩種基本的測量模組

  2. 高靈敏度和線性,可以偵測至少50 attomol ATP,或小於1,000冷光酵素分子(報導基因冷光試驗),動態範圍可以到達5.5個能量光域值

  3. 偵測光譜範圍: 300~600nm

(二)實驗步驟:

、結語

在歐洲細胞庫(ECACC)中明確指出,黴漿菌測試比細菌和真菌汙染更隱密且難偵測,需要專門且常態的偵測。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在一封公開信中更說明,實驗室應遵守細胞培養良好規範(GCCP)指南,包括引入細胞株時就需要建立黴漿菌的檢測,接著才進行常態測試,因此快速簡易的黴漿菌偵測法的建立將可提升實驗室細胞培養的效率,歡迎大家踴躍使用第九共研提供的黴漿菌偵測服務。


 TOP
  


共同研究室貴重儀器訓練課程 

儀器訓練課程:課程網路報名

  11月17日 石蠟、冷凍切片機之原理與實機操作訓練 
  11月20日 活體及離體自由基測定儀之原理應用與操作 
     

歡迎您訂閱共同研究室電子報以收取儀器訓練與研究新知課程講習相關資訊 。

 TOP  


為持續提供優質之研究服務,便於日後聘用專職技術人員、購置新儀器、現有儀器汰舊換新與維護保養等等,敬請於使用共同研究室資源並發表論文時,於論文致謝(Acknowledgement)處加入致謝共同研究室之文句,並於論文發表時通知共同研究室管理人員。致謝文句請依實際使用情形書寫,或請參考以下範例:We thank the staff of the Core Labs, Department of Medical Research,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for technical support.
 

第二十三期                                                                                                                                                                                                   NOV.10.2015